近日,
铜川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中试车间内,一块银光熠熠的
铝合金扁铸锭成功下线,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这块即将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端铝材,凝结着陕西有色榆林
新材料集团"科创天团"三年心血,标志着其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重大跨越。
铜川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榆林新材料集团研发中心中试车间
破局"卡脖子"难题
2024年以来,面对
电解铝行业市场饱和与中高端用铝需求激增并存的局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国平果断决策:"必须推动高端铝产业向'新'提'质',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团瞄准中高端市场,通过自主研发突破多项技术瓶颈:高品质
铝合金粉末显著提升增材制造产品性能;新型
铝合金扁锭和高强高耐蚀铝合金破解了传统材料强度与耐腐蚀性难以兼顾的行业难题。
创新投入见真章
2025年上半年,集团研发投入同比翻倍,新增核心专利30项,37个科研项目同步推进。与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建的"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目前,集团已与多所顶尖高校深度合作,建设省级轻合金新材料研究中心,6个重点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技术突破创效益
经过3个月攻坚,团队攻克关键工艺,研发的新型脱碳试剂实现低能耗、无污染深度脱碳,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技术。该技术每处理1吨碳渣可新增产值6000余元,为行业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集团研发的高性能7系铝合金关键指标也取得重大突破。
创新机制激活力
"我们追求的是人才、创新、产业、资金的乘法效应。"杨国平表示。通过"四支队伍"建设和"师徒结对"活动,实现经验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如今,集团研制的铝粉在3D打印技术下,正转化为精密的航空部件。
从"一煤独大"到"多能互补",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已走出一条"煤-电-铝-精深加工"的循环发展之路,正向国内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领军企业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