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储能电芯市场的竞争态势持续升温,多家主流企业接连在海外推出关键新品。南都电源正式发布392Ah储能电芯,并同步推出配套的20尺Center L Ultra储能系统,系统总容量提升至6.25MWh,可满足2到8小时的中长时储能需求。这一动作被视为企业在第三代大容量电芯竞争中的一次战略回调,它的优势在于392Ah与原有314Ah电芯在工艺和产线方面高度兼容,能够快速实现量产和市场布局。
除南都电源外,多家企业也纷纷布局392Ah这一过渡型电芯。瑞浦兰钧推出了同规格电芯及配套的6.26MWh储能系统,中创新航已经实现了该型号电芯的量产,中车株洲所、运达智储等系统集成商也在上半年展出了基于392Ah的6.25MWh以上的集装箱系统。这一规格因产线切换成本低、推出速度快,预计将在短期内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欣旺达全球首发了684Ah与588Ah两款大容量电芯,加上早前发布的625Ah产品,形成三条技术路线并进的局面。684Ah规格此前已获阳光电源等企业支持,其Power Titan3.0系统即采用该电芯;而588Ah也有楚能新能源、国轩高科等企业站队。欣旺达此举显示出其在大容量储能电芯领域的多路径押注策略。
从整体市场来看,2024年已涌现超20种大容量电芯规格,目前基本形成四大阵营:包括海辰储能领衔的1000Ah+超长时储能阵营;以宁德时代587Ah为主的主流规格阵营,获瑞浦兰钧、赣锋锂电等多家企业跟进;阳光电源推动的684Ah阵营;以及南都、瑞浦等企业布局的392Ah过渡型产品阵营。不同规格背后反映了企业在工艺路线和市场定位上的差异。
在工艺方面,大容量电芯主要分为叠片与卷绕两种技术路径。叠片工艺以阳光电源、欣旺达等为代表,被认为更适用于600Ah以上电芯,其在能量密度和寿命方面具优势,但安全性方面仍存挑战。卷绕工艺则以宁德时代、瑞浦兰钧为主,技术成熟、生产效率高,但随着容量提升也逐渐面临内阻和结构稳定性的瓶颈。目前,600Ah以上产品多采用叠片工艺,而587Ah则被视作卷绕工艺的可能极限。
总结而言,当前大容量储能电芯市场已进入多元混战阶段,企业不仅在容量规格上激烈竞争,更在工艺路线、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展开深度布局。下游系统集成商虽期待规格统一以降低适配与运维成本,但短期内电芯多样性格局仍将持续。随着行业洗牌加速和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具备技术、资金与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头部企业将进一步掌控话语权,最终谁将主导下一代储能电芯,仍需由实际应用与市场表现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