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太科技宣布,为深化与复旦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公司与高悦、王兵杰共同出资设立了合资企业“上海永太芯氟新材料有限公司”,并已完成工商注册。新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永太科技出资670万元,持股67%。该合资公司将作为中长时锂电池技术开发项目的产业化平台,为了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进一步巩固永太科技在锂电池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这次合资设立永太芯氟,是永太科技推进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通过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公司产业化能力,新公司有望高效推动中长时锂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该项目致力于大幅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目标实现超过万次充放电,从而增强公司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技术纵深,为未来业务增长注入核心动能。
回看合作的历程,今年3月永太科技就已经和复旦大学签署《技术开发合同》,共同研发中长时锂电池技术,约定研发成果及相关知识产权由双方共同拥有。公司表示,这一合作为了借助复旦团队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科研实力,结合自身产业化转化能力,强化技术储备,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阶段性成果符合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的彭慧胜团队在今年2月于《自然》期刊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通过“外部供锂”思路,利用AI与电化学方法设计出锂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可以像“打针”一样为衰减电池补充锂离子,来实现电池容量的恢复。该技术使电池循环寿命大幅提升到数万次,远超传统限制,为新能源车和储能系统提供了更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行业分析认为,永太科技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的深度合作,加之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有力促进前沿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落地。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和储能需求的扩大,电池回收与再利用市场潜力巨大。这一布局不仅加速了科技创新向实际应用转化,也为公司抢占未来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
总结来看,永太科技通过联合复旦大学科研团队设立合资公司永太芯氟,积极推动中长时锂电池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这一合作依托于双方 earlier 签订的技术开发合同,为了提升电池循环寿命至万次以上,并整合产学研资源加速成果转化。复旦团队提出的“外部供锂”创新方法为项目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