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denJar 发布 Silyte™ 纯硅负极,能量密度 700 Wh/L,较石墨提升 50%;多孔柔性结构抑制硅膨胀,500 次循环保持 80% 容量,无需外部压力。首批 70 MWh 产能 2027 年起供应消费电子与无人机客户,生产过程碳排放降低 85%,已与客户完成数千颗电芯验证。
传统石墨负极理论容量仅 372 mAh/g,而 Silyte™ 采用 100% 纯硅,理论容量 4200 mAh/g。LeydenJar 通过专利 PECVD 工艺生长出多孔、柱状的硅纳米结构,在充放电时像“弹簧”一样吸收 300% 体积膨胀,电芯级体积能量密度达 700 Wh/L,意味着同样体积电池可多存 50% 电量,折叠屏手机厚度可再减 1 mm。
位于埃因霍温的 PlantOne 工厂采用卷对卷 PECVD 设备,以
硅烷和氢气为前驱体,在
铜箔上直接沉积硅纳米柱,省去传统涂布、辊压环节,良率>95%。单条产线年产能 70 MWh,可裁剪成 20-200 μm 不同厚度,适配软包、圆柱、方形各类电池产线,现有设备无需改造即可导入。
测试显示,在 0.5 C/0.5 C 条件下,Silyte™ 负极软包电池 5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 80%,700 次保持 70%,且无需外部机械压力。由于硅原料丰富、工艺低温,碳排放较石墨负极下降 85%,为欧盟“绿色电池”新规提供加分项。
LeydenJar 已与全球头部消费电子品牌完成数千颗电芯验证,预计 2026 年 Q2 折叠屏旗舰率先搭载;同时与欧洲 eVTOL 厂商签署 MOU,2027 年起供应高功率软包电池,目标能量密度 900 Wh/L,续航提升 40%。首批 70 MWh 产能已被预订一空,公司计划 2028 年扩至 500 MWh。
随着欧盟电池法规 2027 年要求碳足迹披露,硅基负极凭借高能量密度+低碳优势有望快速渗透。LeydenJar 的 PECVD 路线为行业提供了低成本、可放大路径,或将推动硅负极在消费电子和轻型动力市场的渗透率从目前的<5%提升至2030年的30%以上。
Silyte™ 的出现不仅把硅负极的循环寿命提升到可商用水平,更用卷对卷工艺打通了放量路径。当 700 Wh/L 成为折叠屏和无人机的“标配”, LeydenJar 已在欧洲悄悄点燃下一代电池革命的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