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发布最新检测报告显示,厦门中和嘉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30cm×30cm钙钛矿光伏组件,经国际标准测试流程验证,实现稳态效率22.26%、初始效率22.70%的突破性数据。这一认证结果不仅刷新了该公司此前的技术纪录,更标志着我国钙钛矿光伏技术正式迈入全球第一梯队。
作为第三代光伏技术的核心方向,钙钛矿材料因其高吸光系数、长载流子寿命等特性,被视为突破晶硅电池效率极限的关键路径。此次通过认证的组件采用中和嘉能独创的"梯度界面钝化技术",通过在钙钛矿层与电子传输层之间构建纳米级过渡层,有效抑制了界面复合损失。据技术团队负责人介绍,该结构使组件在持续光照下的效率衰减率较传统工艺降低40%,在60℃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提升25%。
检测数据显示,该组件在标准测试条件下(AM1.5,1000W/m²,25℃)运行1000小时后,效率保持率仍达92.3%。这一性能指标得益于研发团队开发的"多离子协同掺杂工艺",通过精准调控钙钛矿晶格中的卤素比例,将材料缺陷密度降至10¹⁵cm⁻³以下,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值得关注的是,组件制备过程采用全溶液法工艺,在降低30%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程低温制造,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光伏检测中心主任指出,此次认证严格遵循IEC 60904系列国际标准,采用四线法测量、光谱失配校正等规范流程,确保数据权威性。相较于实验室小面积电池,30cm×30cm尺寸的组件认证更具产业指导意义,其效率数值直接反映技术向实际生产的转化能力。目前,中和嘉能已启动100MW中试线建设,预计年内完成从实验室到量产线的关键跨越。
行业分析认为,随着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路线的成熟,单结组件效率突破25%将成为下一个重要节点。中和嘉能此次技术突破,不仅验证了我国在钙钛矿材料工程化领域的研发实力,更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具有商业价值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