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
1.一种
锌液铸锭用溜槽出料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溜槽(1)的出料端下方,包括槽体(2),所述槽体(2)远离溜槽(1)的一端贯通、另一端封闭,所述槽体(2)靠近溜槽(1)的一端上侧固定设置有挡料板(3);
所述槽体(2)靠近溜槽(1)的一端设置有调节块(4),所述调节块(4)上贯穿有调节杆(5),所述调节杆(5)相对于调节块(4)的上下位置可调,调节杆(5)上端接触溜槽(1)底部,所述槽体(2)两侧设有连接件(6),所述连接件(6)上端与溜槽(1)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锌液铸锭用溜槽出料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2)外侧设置有外壳(7),所述外壳(7)与槽体(2)相匹配,所述调节块(4)固定设置于外壳(7)靠近溜槽(1)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锌液铸锭用溜槽出料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5)与调节块(4)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锌液铸锭用溜槽出料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6)为挂耳,所述溜槽(1)两侧固定设置有挂杆,两个所述挂耳分别挂设在对应挂杆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锌液铸锭用溜槽出料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7)一侧固定设置有把手(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
有色金属锌冶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锌液铸锭用溜槽出料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锌冶炼生产铸锭工序,生产大锭时将多块模具呈扇形排列,生产浇铸时,人工推动溜槽逐一将锌液浇铸到模具中成锭。由于两块模具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当一块模具浇满后推动溜槽至下一块模具进行浇铸时,会造成锌液流到地面遇潮气或水份引起爆炸伤人,存在安全隐患。行业目前一般采用在两块模具之间放置凹型铁板(简称“过渡板”),使锌液通过过渡板流到下一块模具内。
[0003]目前采用过渡板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问题:一、一块模具浇满后操作工还需拿起过渡板放到下一块模具上,增加了职工工作量;二、锌液通过过渡板时会粘附在过渡板上,造成过渡板重量大幅增加,职工在多块模具间移动过渡板吃力,并且造成锌液浪费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通过凹形铁板放置在两个模具之间实现锌液过渡时,存在过渡板转移麻烦和锌液粘附在过渡板的问题,提供一种锌液铸锭用溜槽出料调节装置,通过在溜槽出料端铰接设置槽体,在一个模具浇满后,通过抬起槽体出口端,避免锌液继续流出,待转动溜槽至位于下一模具上方时,再对槽体复位,使锌液流入下一模具。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锌液铸锭用溜槽出料调节装置,设置于溜槽的出料端下方,包括槽体,所述槽体远离溜槽的一端贯通、另一端封闭,所述槽体靠近溜槽的一端上侧固定设置有挡料板;所述槽体靠近溜槽的一端设置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上贯穿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相对于调节块的上下位置可调,调节杆上端接触溜槽底部,所述槽体两侧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端与溜槽铰接,通过抬起槽体远离溜槽的一端,实现锌液暂停流出,通过挡料板避免流入槽体的锌液漏出,通过调节杆调整槽体一端高度,保证出料顺利。
[0007]优选的,所述槽体外侧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与槽体相匹配,所述调节块固定设置于外壳靠近溜槽的端部,通过外壳对槽体进行保护,同时便于设置调节块、连接件等结构。
[0008]优选的,所述调节杆与调节块螺纹连接,转动调节杆即可实现其升降调节。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挂耳,所述溜槽两侧固定设置有挂杆,两个所述挂耳分别挂设在对应挂杆上,通过挂耳挂设在挂杆上实现槽体铰接。
[0010]优选的,所述外壳一侧固定设置有把手,通过把手实现对槽体远离溜槽一端的抬起与放下。
[00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2]1、本实用新型通过槽体铰接设置在溜槽出料端下方,并在槽体靠近溜槽一端上方设置挡料板,当锌液浇满一个模具后,通过把手抬起槽体远离溜槽一端,溜槽中的锌液流入槽体后在挡料板下方聚集,此时转动溜槽移动至下一模具上方,随后放下槽体被抬起的端部,其中的锌液流出至此时对应的空模具中,避免锌液落在两个模具之间的地面,接触潮气或水分导致爆炸风险,避免浪费。
[0013]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石墨制成的槽体外设置钢制外壳,一方面,通过石墨制成的槽体避免锌液与槽体发生结合导致锌液中混入杂质,另一方面,通过钢制外壳对槽体进行保护,通过钢制外壳外侧更方便进行配套结构(如连接件、调节块、把手等)的连接固定。
[0014]3、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调节杆使其升降移动,进而调节杆上端顶接溜槽底部,从而实现对槽体的倾斜程度调节,保证槽体与溜槽倾斜角度相一致,保证槽体中的锌液顺利流出。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在溜槽上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三。
[0019]附图中标号为:1为溜槽、2为槽体、3为挡料板、4为调节块、5为调节杆、6为连接件、7为外壳、8为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1]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锌液铸锭用溜槽出料调节装置,设置于溜槽1的出料端下方,包括槽体2,所述槽体2远离溜槽1的一端贯通、另一端封闭,溜槽1中的锌液流出落入槽体2,随后从槽体2远离溜槽1的一端流出落入模具中,所述槽体2靠近溜槽1的一端上侧固定设置有挡料板3,所述槽体2与挡料板3均为石墨材质,避免采用金属材质时,锌液与槽体2相接触后,二者混合导致发生腐蚀使锌液中混入杂质,所述挡料板3与槽体2靠近溜槽1的封闭端共同构成容纳空间,当一个模具浇满锌液后,抬起槽体2远离溜槽1的一端,槽体2内的锌液临时储存在容纳空间中,随后转动溜槽1,使溜槽1出料端和槽体2一同移动至下一模具上方,放下槽体2远离溜槽1的贯通端,锌液通过槽体2流入下一模具。
[0022]所述槽体2靠近溜槽1的一端设置有调节块4,所述调节块4上贯穿有调节杆5,所述调节杆5相对于调节块4的上下位置可调,调节杆5上端接触溜槽1底部,所述调节杆5与调节块4螺纹连接,通过转动调节杆5使其上下移动,进而槽体2绕铰接位置转动,调整槽体2的倾斜角度,使其与溜槽1相平行,保证锌液顺利流出至模具。
[0023]所述槽体2两侧设有连接件6,所述连接件6上端与溜槽1铰接,所述连接件6为挂耳,所述溜槽1两侧固定设置有挂杆,两个所述挂耳分别挂设在对应挂杆上,通过连接件6与挂杆配合实现槽体2的铰接,结构简单方便。
[0024]所述槽体2外侧设置有外壳7,所述外壳7为钢制外壳,所述外壳7与槽体1相匹配,通过外壳7对槽体2进行保护,避免槽体2损坏,所述调节块4固定设置于外壳7靠近溜槽1的端部,所述调节块4可直接采用螺母焊接在外壳端部,所述连接件6固定设置在外壳7两侧,避免直接连接石墨槽体2时破坏槽体2结构。
[0025]所述外壳7一侧固定设置有把手8,所述把手8延伸至远离溜槽1的方向,保证工作人员通过把手8抬起或放下槽体2远离溜槽1一端时,尽量远离溜槽1,保证安全性。
[0026]在使用时,首先将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件6挂设在溜槽1出料端下方,实现铰接安装,转动调节杆5,由于调节杆5上端顶接溜槽1底部,外壳7带动槽体2绕溜槽1两侧挂杆转动,调节至槽体2与溜槽1相平行时停止转动调节杆5,随后锌液从溜槽1出料口落进槽体2内,并通过槽体2流入下方模具中,待该模具浇满锌液后,工作人员通过把手8抬起槽体2远离溜槽1的一端,此时调节杆5上端脱离溜槽1底部,槽体2中的锌液倒流至位于溜槽1下方的一端,并通过挡料板3限位避免其流出槽体2,转动溜槽1至其出料端以及槽体2的出料端均位于下一模具的正上方时,放下槽体2远离溜槽1的端部,调节杆5顶部再次顶接溜槽1底部,槽体2恢复与溜槽1平行的状态,锌液流入此时与槽体出料端上下对应的模具中,随后重复上述过程,即可完成锌液浇铸工作。
[0027]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说明书附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