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
1.一种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
采矿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待开采矿体的下盘掘进斜坡道,在所述斜坡道内高度方向上每间隔10-15m向矿体方向掘进斜坡道联络道,在所述斜坡道联络道与矿体交界处沿着矿体方向掘进分段沿脉巷道,同时在矿体下盘位置掘进切割巷道,将回采采场内划分成不同的分段;在所述分段沿脉巷道内每间隔5-7 m向所述切割巷道掘进出矿穿脉;所述斜坡道联络道水平掘进至矿体上盘围岩内;
S2,在每个分段的所述切割巷道内沿着斜向上方向掘进采场联络道至采场上盘围岩界限,作为进入采场上部的通道,并在采场联络道内靠近矿体上盘界限沿着矿体走向方向掘进脉内联络道,同时在采场两端的矿体内部靠近矿体上盘围岩处,沿着矿体倾向方向掘进上山,并在采场一侧所述切割巷道与所述上山交汇处竖直向上掘进切割天井;
S3,以所述上山为补偿空间采用浅孔落矿方式对采场上部进行切顶,形成阶梯状的梯形切顶层,并在所述梯形切顶层内对采场顶板采用锚杆配金属网进行支护;所述锚杆的长度为2-2.5m;相邻锚杆的间距、排距均为0.8-1m;在切顶过程中,根据采场暴露面积大小,在采场内预留点柱,对顶板进行支撑;所述点柱的间距为7-10m;
S4,在所述切割巷道内布置上向平行中深孔,并以所述切割天井为补偿空间进行爆破形成切割槽,作为矿石回采的补偿空间;
S5,在所述梯形切顶层内采用下向凿岩台车钻凿下向回采炮孔,通过微差爆破,将矿石崩落并抛掷到底部切割巷道内;所述回采炮孔包括落矿炮孔和抛掷炮孔;每次爆破两排炮孔,其中落矿炮孔和抛掷炮孔各一排,落矿炮孔的间距为1.4-1.6m,抵抗线为1.2-1.4m;所述抛掷炮孔抵抗线为1m,孔间距为1-1.2m;所述落矿炮孔和抛掷炮孔采用同排同段的起爆方式,微差间隔时间为50ms;
S6,在中深孔回采落矿时,在所述梯形切顶层内预留上部点柱,在下部矿体中预留长度为上部点柱两倍的条形矿柱,与上部点柱形成“凸”型组合矿柱,以支撑采场顶板;
S7,在所述出矿穿脉内通过
铲运机进行集中出矿,本次爆破的矿石出尽后,沿着矿体倾向方向自下向上的方向重复步骤S5-S6,直至整个分段矿体回采结束;
S8,重复步骤S3-S7,自上向下逐个分段进行回采,直至整个采场矿体回采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其特征在于,在矿体下盘布置有矿石溜井;所述落矿炮孔崩落的矿石通过所述抛掷炮孔的爆破,被强制抛掷到切割巷道和出矿穿脉形成的受矿工程内,通过铲运机在出矿穿脉内铲装,运出并倒入到所述矿石溜井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所述梯形切顶层采用YT-28钻机钻凿切顶炮孔,通过所述切顶炮孔爆破形成,所述梯形切顶层底板为水平底板;所述梯形切顶层每层高度的最低处不低于2m,最高处不高于5m;铲运机通过所述采场联络道进入到切顶层内,将切顶层爆破的矿石铲装倒入到切割天井中;每层切顶层形成后对相应区域的顶板采用锚杆配金属网进行支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6中,所述组合矿柱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矿柱是在所述切顶过程中形成的断面规格为3m×3m的点柱;下部矿柱是在中深孔落矿时所形成的断面规格为6m×3m的条形柱,形成“凸”型的组合矿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切割巷道布置在矿体与下盘围岩交界处,并沿着矿体走向方向布置;所述出矿穿脉与所述切割巷道交叉口位置对顶部扩成喇叭口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其特征在于,待开采的倾斜中厚矿体的倾角为30°-45°,矿体厚度大于等于4 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其特征在于,每个分段的高度为10-15 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矿穿脉的规格为(2.4-2.8)m×(2.4-2.8)m;所述上山和切割天井的规格均为2×2m;所述斜坡道联络道、采场联络道、脉内联络道的规格为(2.5-3)m×(2.5-3)m;所述切割巷道的规格为2.5m×2.5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其特征在于,下一分段的切顶工程可在上分段回采过程中同步进行。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矿山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
背景技术
[0002]倾斜中厚矿体因其倾角处在30°-55°之间,受到矿体倾角限制,崩落的矿石无法通过重力进行放矿,同时机械化设备在倾斜工作面上进行作业,施工难度较大。
[0003]目前常规的采场方法为房柱法,即采用浅孔落矿方式,在采场内的矿体底部布置上山,并以上山为自由面进行分层落矿,采用电耙将部分崩落的矿石运出采场,剩余的矿石作为下一层落矿的平台,人员在崩落的矿石上进行上部矿体的回采作业,直至回采至矿体顶板,并进行集中放矿。该工艺生产效率低,人员作业强度大,作业安全风险高;另一种浅孔回采方式为,在矿体上部沿着上盘界限布置上山,并以上山为自由面进行回采落矿,最上一分层回采结束后对顶板采用锚杆配金属网进行支护,然后再对下部矿石进行起底采矿作业,每次崩落的矿石全部出尽,直至整个采场回采结束,该工艺可以对顶板进行有效支撑,但起底采矿作业难度较大,且随着回采的进行,采场两帮高度增大,增加了采场内的作业风险。
[0004]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更新,部分矿体可采用中深孔进行落矿,如发明专利(CN202311562919.5)公开了一种倾斜中厚矿体双进路分段空场采矿法,通过在矿体内布置两条凿岩进路,并布置中深孔,两条凿岩进路同时进行后退的方式避免了人员进入采场内进行作业,但该工艺仅适用于矿体上盘围岩较为稳固的情况,对于上盘围岩稳固性较差的矿体,回采过程中极易出现上盘围岩垮落造成矿石贫化的现象。对于上盘稳定性较差的矿体,发明专利(CN201610632008.9)公开了一种超前切顶爆力运矿分段采矿法,其首先将采场划分为分条,并在矿体上部进行切顶,并在切顶层内对顶板采用锚杆配金属网进行支护,在切顶层内布置下向中深孔,并采用爆力运搬方式将崩落的矿石抛掷到放矿漏斗内,该技术采用了中深孔落矿方式,但该技术所形成的切顶层依然为倾斜作业面,当矿体倾角较大时,凿岩设备无法在采场内进行作业,同时采场无矿柱支撑,当矿体稳定性较差时,随着采场暴露面积的增大,其顶板极易出现垮落。
[0005]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将采场划分为多个分段,每个分段通过斜坡道、斜坡道联络道、分段沿脉巷道、出矿穿脉、切割巷道进行联通;每个分段在矿体的顶部采用浅孔进行切顶作业,通过切顶作业根据顶板的高度形成阶梯状的切顶层,保证切顶层的底板为水平底板,并在切顶层内对采场顶板采用锚杆配金属网进行支护,实现切顶层全锚网支护;在切顶层内采用中深孔凿岩钻机钻凿下向落矿炮孔和抛掷炮孔,并进行中深孔爆破,崩落的矿石通过抛掷炮孔抛掷到下部出矿工程内,实现抛掷落矿。
[0007]本发明根据采场暴露的面积,在回采过程中预留一定的组合矿柱对顶板进行有效的支撑。该技术可以解决金属矿山倾斜中厚矿体安全高效开采的技术难题,通过此方法可以安全、高效的将倾斜中厚矿体进行回采。
[0008]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待开采矿体的下盘掘进斜坡道,在所述斜坡道内高度方向上每间隔10-15m向矿体方向掘进斜坡道联络道,在所述斜坡道联络道与矿体交界处沿着矿体方向掘进分段沿脉巷道,同时在矿体下盘位置掘进切割巷道,将回采采场内划分成不同的分段;在所述分段沿脉巷道内每间隔5-7 m向所述切割巷道掘进出矿穿脉;所述斜坡道联络道水平掘进至矿体上盘围岩内;
S2,在每个分段的所述切割巷道内沿着斜向上方向掘进采场联络道至采场上盘围岩界限,作为进入采场上部的通道,并在采场联络道内靠近矿体上盘界限沿着矿体走向方向掘进脉内联络道,同时在采场两端的矿体内部靠近矿体上盘围岩处,沿着矿体倾向方向掘进上山,并在采场一侧所述切割巷道与所述上山交汇处竖直向上掘进切割天井;
S3,以所述上山为补偿空间采用浅孔落矿方式对采场上部进行切顶,形成阶梯状的梯形切顶层,并在所述梯形切顶层内对采场顶板采用锚杆配金属网进行支护;所述锚杆的长度为2-2.5m;相邻锚杆的间距、排距均为0.8-1m;在切顶过程中,根据采场暴露面积大小,在采场内预留点柱,对顶板进行支撑;所述点柱的间距为7-10m;
S4,在所述切割巷道内布置上向平行中深孔,并以所述切割天井为补偿空间进行爆破形成切割槽,作为矿石回采的补偿空间;
S5,在所述梯形切顶层内采用下向凿岩台车钻凿下向回采炮孔,通过微差爆破,将矿石崩落并抛掷到底部切割巷道内;所述回采炮孔包括落矿炮孔和抛掷炮孔;每次爆破两排炮孔,其中落矿炮孔和抛掷炮孔各一排,落矿炮孔的间距为1.4-1.6m,抵抗线为1.2-1.4m;所述抛掷炮孔抵抗线为1m,孔间距为1-1.2m;所述落矿炮孔和抛掷炮孔采用同排同段的起爆方式,微差间隔时间为50ms;
S6,在中深孔回采落矿时,在所述梯形切顶层内预留上部点柱,在下部矿体中预留长度为上部点柱两倍的条形矿柱,与上部点柱形成“凸”型组合矿柱,以支撑采场顶板;
S7,在所述出矿穿脉内通过铲运机进行集中出矿,本次爆破的矿石出尽后,沿着矿体倾向方向自下向上的方向重复步骤S5-S6,直至整个分段矿体回采结束;
S8,重复步骤S3-S7,自上向下逐个分段进行回采,直至整个采场矿体回采结束。
[000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矿体下盘布置有一条矿石溜井,以作为整个采场矿石的储存及出矿通道;所述落矿炮孔崩落的矿石通过所述抛掷炮孔的爆破,被强制抛掷到切割巷道和出矿穿脉形成的受矿工程内,通过铲运机在出矿穿脉内铲装,运出并倒入到所述矿石溜井内。
[00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3中,所述梯形切顶层采用YT-28钻机钻凿切顶炮孔,通过所述切顶炮孔爆破形成,所述梯形切顶层底板为水平底板;所述梯形切顶层每层高度的最低处不低于2m,最高处不高于5m;铲运机通过所述采场联络道进入到切顶层内,将切顶层爆破的矿石铲装倒入到切割天井中;每层切顶层形成后对相应区域的顶板采用锚杆配金属网进行支护。
[00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6中,所述组合矿柱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矿柱是在所述切顶过程中形成的断面规格为3m×3m的点柱;下部矿柱是在中深孔落矿时所形成的断面规格为6m×3m的条形柱,形成“凸”型的组合矿柱;每个分段内预留一排组合矿柱,所述组合矿柱的数量为3-4组,相邻组合矿柱之间的距离为7-10m。
[0012]“凸”型的组合矿柱可以更加有效的对顶板进行支撑,同时,避免因单一形式点柱高度过高时,因承受过大的顶板压力而受损严重得现象。组合矿柱可根据矿体的稳定性进行补强,以增强矿柱的承压能力。
[00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1中,所述切割巷道布置在矿体与下盘围岩交界处,并沿着矿体走向方向布置;所述出矿穿脉与所述切割巷道交叉口位置对顶部扩成喇叭口状,以达到更好的受矿效果。
[00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待开采的倾斜中厚矿体的倾角为30°-45°,矿体厚度大于等于4 m,每个分段的高度为10-15 m。
[00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2中,所述上山布置有两条,分别位于采场两端。
[00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矿穿脉的规格为(2.4-2.8)m×(2.4-2.8)m;所述上山和切割天井的规格均为2×2m;所述斜坡道联络道、采场联络道、脉内联络道的规格为(2.5-3)m×(2.5-3)m;所述切割巷道的规格为2.5m×2.5m。
[001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下一分段的切顶工程可在上分段回采过程中同步进行,以提高采场回采效率。
[00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通过斜坡道开拓方式对倾斜中厚矿体进行综合机械化开采,上部采用浅孔进行切顶,并依据空顶高度确定每一分层切顶的宽度,最终形成底板水平的梯形切顶层,并在切顶层内对顶板围岩采用锚杆配金属网进行支护,实现顶板提前护顶工作;下部矿体采用下向中深孔台车进行凿岩,采用落矿炮孔和抛掷炮孔结合的方式进行微差爆破,通过加密的抛掷炮孔起爆将落矿炮孔崩落的矿石抛掷到受矿工程内,实现了倾斜中厚矿体抛掷落矿;在每个分段采用铲运机在出矿穿脉内进行出矿,保证了作业安全及出矿效率;同时在切顶及回采落矿时根据矿岩的稳定性情况将条形矿柱切割成“凸”字型组合矿柱,既克服了传统点柱因高度过高时,承受过大的顶板压力而受损严重得现象,又避免了因预留条型矿柱造成的矿石损失率过大的问题。
[0019]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锚杆配金属网护顶的前提下采用中深孔进行回采爆破,工人劳动强度低,作业安全性好,通过前述技术方案最终可实现倾斜中厚矿体安全、高效开采,整体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发明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Ⅱ-Ⅱ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3为图1中Ⅲ-Ⅲ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4为图1中Ⅳ-Ⅳ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5为组合矿柱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6为组合矿柱的俯视示意图。
[0026]图7为回采炮孔布置方式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1-本阶段沿脉运输巷道;2-脉内联络道;3-上山;4-切顶炮孔;5-电耙硐室;6-回采炮孔;601-落矿炮孔;602-抛掷炮孔;7-切顶层;8-采场联络道;9-上阶段沿脉运输巷道;10-组合矿柱;101-下部条形矿柱;102-上部点柱;11-出矿穿脉;12-切割巷道;13-间柱;14-顶柱;15-切割天井;16-斜坡道;17-斜坡道联络道;18-矿石溜井;19-分段沿脉巷道;20-切割槽;21-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0029]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发明,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发明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0030]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31]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为方便理解,图中示出了本阶段沿脉运输巷道1、上阶段沿脉运输巷道9以及电耙硐室5。
[003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待采矿体的下盘布置一条斜坡道16,在斜坡道16内每间隔一定的高度(10-15m)向矿体方向掘进斜坡道联络道17,在斜坡道联络道17与矿体交界处沿着矿体方向掘进分段沿脉巷道19,同时在矿体下盘位置掘进切割巷道12,将回采采场内划分成不同的分段;在分段沿脉巷道19内每间隔一定距离(5-7 m)向切割巷道12掘进出矿穿脉11;在矿体下盘布置一条矿石溜井18,以作为整个采场矿石的储存及出矿通道。
[0033]具体地,待采采场两侧预留3m的间柱13,每个分段的顶部预留3m的顶柱14;采场的分段高度为15m。
[0034]切割巷道12布置在矿体与下盘围岩交界处,并沿着矿体走向方向布置。斜坡道联络道17需要水平掘进至矿体上盘围岩内,以进一步探明矿体厚度。出矿穿脉11与切割巷道12交叉口位置对顶部扩成喇叭口状,以达到更好的受矿效果。
[0035]S2,在每个分段的切割巷道12内沿着斜向上方向掘进采场联络道8至采场上盘围岩界限,作为进入采场上部的通道,并在采场联络道8内靠近矿体上盘界限沿着矿体走向方向掘进脉内联络道2,同时在采场两端的矿体内部靠近矿体上盘围岩处,沿着矿体倾向方向掘进上山3,并在采场一侧切割巷道12与上山3交汇处竖直向上掘进切割天井15。
[0036]具体地,上山3布置两条,分别位于采场两端。
[0037]切割天井15布置在采场的一侧,其高度根据矿体的真实厚度确定。
[0038]S3,以上山3为补偿空间采用浅孔落矿方式对采场上部进行切顶,形成阶梯状的梯形切顶层7,并在梯形切顶层7内对采场顶板采用锚杆21配金属网进行支护。锚杆的长度为2-2.5m;相邻锚杆的间距、排距均为0.8-1m。在切顶过程中,根据采场暴露面积大小,在采场内预留一定的点柱,对顶板进行支撑。相邻点柱的间距为7-10m。
[0039]具体地,梯形切顶层7采用YT-28钻机钻凿切顶炮孔4,通过切顶炮孔4爆破形成。梯形切顶层7的高度根据中深孔凿岩台车有效高度确定,一般切顶层7每层高度最低处不低于2m,最高处不高于5m。切顶层7底板为水平底板。
[0040]铲运机通过采场联络道8进入到切顶层7内,铲运机将切顶层7爆破的矿石铲装倒入到切割天井15中。每层切顶层7形成后对相应区域的顶板采用锚杆21配金属网进行支护。
[0041]S4,在切割巷道12内布置上向平行中深孔,并以切割天井15为补偿空间进行爆破形成切割槽20,作为矿石回采的补偿空间;
S5,在梯形切顶层7内采用下向凿岩台车钻凿下向回采炮孔6,通过微差爆破,将矿石崩落并抛掷到底部切割巷道12内。
[0042]具体地,回采炮孔6分为落矿炮孔601和抛掷炮孔602,每次爆破两排回采炮孔6。其中,落矿炮孔601和抛掷炮孔602各一排,落矿炮孔601的间距为1.4~1.6m,抵抗线为1.2~1.4m;抛掷炮孔602抵抗线为1m,孔间距为1~1.2m。落矿炮孔601和抛掷炮孔602采用同排同段的起爆方式,微差间隔时间为50ms。
[0043]S6,在中深孔回采落矿时,梯形切顶层7内预留一定的上部点柱102以支撑采场顶板,在下部矿体中预留长度为上部点柱两倍的下部条形矿柱101,与上部点柱102形成“凸”型组合矿柱10,以支撑采场顶板。
[0044]具体地,组合矿柱10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点柱102是在切顶过程中形成的断面规格为3m×3m的点柱,下部条形矿柱101是在中深孔落矿时所形成的断面规格为6m×3m的条形柱,形成“凸”型的组合矿柱10。每个分段内预留一排组合矿柱10,组合矿柱10的数量为3-4组。相邻组合矿柱10之间的距离为7-10m。
[0045]“凸”型的组合矿柱10可以更加有效的对顶板进行支撑,同时,避免因单一形式点柱高度过高时,因承受过大的顶板压力而受损严重得现象。
[0046]组合矿柱10可根据矿体的稳定性进行补强,以增强矿柱的承压能力。
[0047]S7,在出矿穿脉11内通过铲运机进行集中出矿,本次爆破的矿石出尽后,沿着矿体倾向方向自下向上的方向重复步骤S5~S6,直至整个分段矿体回采结束。
[0048]具体地,落矿炮孔601崩落的矿石通过抛掷炮孔602的爆破,被强制抛掷到切割巷道12和出矿穿脉11形成的受矿工程内,通过铲运机在出矿穿脉11内铲装,运出并倒入到矿石溜井18内。
[0049]S8,重复步骤S3~S7,自上向下逐个分段进行回采,直至整个采场矿体回采结束。
[0050]本申请的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所适合的矿体倾角为30°~45°,矿体厚度不小于4m。
[0051]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每条出矿穿脉11之间的距离为5~7m,出矿穿脉11的规格为(2.4~2.8)m×(2.4~2.8)m。上山3和切割天井15的规格为2×2m。斜坡道联络道17、采场联络道8、脉内联络道2的规格为(2.5~3)m×(2.5~3)m。切割巷道12的规格为2.5m×2.5m。
[0052]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场的整体回采顺序为自上分段开始向下逐个分段进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现场生产需求,下一分段的切顶工程也可在上分段回采过程中同步进行,以提高采场回采效率。
[0053]某企业采用该实施例的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进行某实际倾斜中厚矿体开采,与原采用的房柱法进行比较,其采场生产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采场作业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
[0054]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倾斜中厚矿体预控顶定向抛掷落矿的采矿法,通过斜坡道开拓方式对倾斜中厚矿体进行综合机械化开采,上部采用浅孔进行切顶,并依据空顶高度确定每一分层切顶的宽度,最终形成底板水平的梯形切顶层,并在切顶层内对顶板围岩采用锚杆配金属网进行支护,实现顶板提前护顶工作;下部矿体采用下向中深孔台车进行凿岩,采用落矿炮孔和抛掷炮孔结合的方式进行微差爆破,通过加密的抛掷炮孔起爆将落矿炮孔崩落的矿石抛掷到受矿工程内,实现了倾斜中厚矿体抛掷落矿;在每个分段采用铲运机在出矿穿脉内进行出矿,保证了作业安全及出矿效率;同时在切顶及回采落矿时,根据矿岩的稳定性情况将条形矿柱切割成“凸”字型组合矿柱,既克服了传统点柱因高度过高时,承受过大的顶板压力而受损严重得现象,又避免了因预留条型矿柱造成的矿石损失率过大的问题。
[0055]该技术方案在锚杆配金属网护顶的前提下采用中深孔进行回采爆破,工人劳动强度低,作业安全性好,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最终可实现倾斜中厚矿体安全、高效开采,整体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0056]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说明书附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