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谭海仁教授团队与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气体淬火辅助原位涂层技术",成功突破柔性钙钛矿光伏电池产业化瓶颈,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光子学》8月22日刊。该技术通过创新工艺路径,使柔性基板制备的钙钛矿薄膜光电转化效率显著提升,标志着我国在新型光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钙钛矿材料因其轻质、可弯曲特性被视为颠覆性光伏技术,但柔性基板制备的器件长期存在缺陷密度高、效率衰减快等问题。传统工艺采用刚性玻璃基板时,光电转化效率已突破33%,但柔性塑料基板因热膨胀系数差异大,薄膜结晶过程中易产生微裂纹,导致效率不足20%。谭海仁团队通过校企联合攻关,发现传统添加剂工艺的时序缺陷——将修复剂预先混入钙钛矿前驱液,导致修复剂在结晶初期即被消耗,无法精准填补后期形成的缺陷。
2021级直博生李曼亚以摊煎饼为喻解释技术原理:"面糊在高温鏊子上快速失水结晶,过早添加修复剂会被蒸发殆尽,而气体淬火技术相当于在面饼表面湿润时精准撒入芝麻。"团队开发的原位涂层工艺,通过控制氮气流量实现薄膜表面快速冷却,在晶体生长后期动态注入修复剂,使缺陷密度降低两个数量级。实验数据显示,800平方厘米柔性基板制备的叠层电池效率达26.1%,较传统工艺提升4.3个百分点。
工业级转化面临更大挑战。实验室0.1平方厘米器件与工业级大面积制备存在"放大效应",基板平整度波动超过0.1毫米即会导致薄膜开裂。2023年成立的校企联合实验室构建了双向反馈机制:高校团队在苏州工业园区搭建中试线,企业工程师驻校优化设备参数,双方建立每日数据共享平台。经过300余次工艺迭代,团队成功将实验室技术移植到狭缝涂布设备,实现薄膜厚度偏差控制在±3%以内。
该成果已进入中试放量阶段,仁烁光能生产线数据显示,柔性组件弯曲半径可缩小至5毫米,在可穿戴设备、车载光伏等领域展现应用潜力。谭海仁强调,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突破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旋转门",团队正在开发卷对卷连续生产技术,为柔性光伏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