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突破钙钛矿光伏材料关键技术 成果登顶国际期刊
首页 企业 产品 技术 资讯 图库 视频 需求 会议 活动 产业
我国科学家突破钙钛矿光伏材料关键技术 成果登顶国际期刊
来源:财联社
访问:129
简介: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成功研发新型自由基自组装分子材料,攻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层的技术瓶颈。该成果已获得美国权威实验室效率认证,相关论文于6月27日在国际顶尖期刊《科学》发表。
我国科研人员在新型光伏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自由基自组装原理的新型分子材料,该成果有效解决了制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论文已于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标志着我国在先进光伏材料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项突破性成果主要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空穴传输层。传统空穴传输材料存在性能不稳定、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严重影响电池的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金属有机配位策略,设计出具有特殊电子结构的自组装分子体系,大幅提升了载流子迁移率和界面稳定性。

在材料设计方面,研究人员巧妙利用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特性,构建了具有定向排列特征的分子框架。这种结构不仅有利于电荷的高效传输,还能在分子尺度上形成均匀的薄膜。通过精确调控金属配位中心和有机配体的空间构型,实现了材料光电性能的定向优化。

制备工艺的创新是该成果的另一重要突破。传统空穴传输层需要通过复杂的真空蒸镀工艺制备,难以实现大面积均匀成膜。而新型材料采用溶液法加工,利用分子自组装特性,可以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形成高质量薄膜,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能耗。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独立测试显示,采用该材料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了创纪录的光电转换效率。测试数据表明,新型空穴传输层不仅提高了电池的初始效率,还大幅改善了器件的长期稳定性。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电池性能衰减率显著降低。

这项技术的突破为钙钛矿光伏产业化扫清了关键障碍。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超过传统晶硅电池,但产业化进程受制于关键材料的性能不足。新型自由基自组装材料的成功研发,为下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

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是该研究的重点突破方向。研究人员通过引入特殊的金属配位网络,使材料在光照、湿热等严苛环境下保持结构完整性。加速老化实验表明,采用新材料的电池组件在连续工作1000小时后,效率仍保持在初始值的95%以上。

界面工程方面的创新也值得关注。新型材料与钙钛矿吸光层之间形成了理想的能级匹配,有效减少了界面复合损失。通过分子层面的精准设计,实现了载流子在异质结界面的高效传输,这是获得高转换效率的关键因素。

规模化制备是产业化的必经之路。研究团队已经开发出适用于卷对卷生产的涂布工艺,可在柔性基底上制备大面积均匀的空穴传输层。初步的中试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为后续量产奠定了基础。

0
0
0
0
0
         
标签:钙钛矿,光伏材料,金属配位
北京徕达泰科科技有限公司宣传
北京依维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宣传
相关资讯
评论(0条)
200/200
郑州天一萃取科技有限公司宣传
发布
资讯

顶部
中冶有色网-互联网服务平台-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25 China-m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1044340号-3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2293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2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