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近期取得了一项革命性的电池技术突破。他们打破传统电池设计原则,设计了一种全新的锂载体分子,通过将其注入废旧电池中,实现了电池容量的无损修复,为电池“再生”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该锂载体分子如同一种特殊的“药物”,通过“注射”的方式进入电池内部,对电池中损失的锂离子进行精准补充。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使其从常规的500-2000次充放电提升至超过12,000-60,000次,而且保持了电池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96%容量)。在国际范围内,这一成就尚属首次。
为了实现这一突破,研究团队历时四年多,成功结合了AI和有机电化学技术。他们通过数字化分子结构和性质,构建了庞大的数据库,并利用非监督机器学习进行分子推荐和预测。最终,他们成功合成了从未被报道过的锂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3SO2Li)。
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这种锂载体分子不仅符合严苛的性能要求,而且成本低廉、易于合成,与各类电池活性材料、电解液等组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目前,该分子已在软包、圆柱、方壳和纤维状锂离子电池上实现了成功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锂载体分子的初期实验验证结果令人鼓舞,预计其在电池总成本中的占比不到10%,具备大规模商用的潜力。这一创新技术有望应用于补锂、储能和光储一体化等领域,为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该成果以《重塑电池缺锂困境与寿命极限的外部供锂技术》为题,于北京时间2月13日凌晨在《自然》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