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传来最新科研成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锂电池的锂资源来源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众所周知,伟晶岩型锂矿床是当前锂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占据全球锂资源供应的半壁江山。然而,伟晶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却仅有极少数富含锂矿,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王强研究员团队携手王核等研究人员,针对川西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床的天然样品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结合热模拟和扩散模拟实验,他们发现伟晶岩脉的锂含量与初始熔体的锂含量以及围岩温度密切相关。在高温围岩环境中,伟晶岩脉的热寿命较长,初始熔体中的锂容易通过颗粒边界扩散进入围岩,导致难以形成富锂伟晶岩。相反,在低温围岩中,伟晶岩脉的热寿命较短,扩散作用受限,使得锂得以在伟晶岩中锁定,进而形成富锂矿物和富锂伟晶岩。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围岩温度主要受母岩体产生的热场影响,近端围岩温度高,远端围岩温度低。这与伟晶岩矿床中的经典分带模式相吻合,即富锂伟晶岩主要分布在远离岩体的低温围岩区域。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围岩温度作为伟晶岩成矿系统中控制成矿的新因素,还为找矿勘察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出低级热变质的围岩是勘探锂矿体的主要目标。这一成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为伟晶岩成矿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