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界面活性作用
破乳剂分子具有两亲性结构,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它们能够吸附在油水界面上,替换或中和乳化剂,降低界面张力和界面膜强度,从而破坏乳化液的稳定性。
2. 相转移与反向乳化
破乳剂可以通过相转移作用,将乳化液从一种类型(如水包油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如油包水型),利用这种不稳定的乳化液结构实现油水分离。
3. 桥联与聚结作用
破乳剂分子可以在多个油水界面上同时吸附,形成“桥联”,促进油滴或水滴的聚集,加速油水分离。
4. 电荷中和
破乳剂通常带有电荷,能够中和乳化液滴表面的电荷,破坏乳化液的电荷保护层,从而降低其稳定性。
5. 胶体破坏与絮凝
某些破乳剂可以直接作用于乳化液中的胶体颗粒,改变其形状和大小,促使胶体颗粒聚集沉降,进一步加速破乳。
6. 界面膜击破
在加热或搅拌条件下,破乳剂可以碰撞并吸附在乳化液的界面膜上,击破界面膜,降低其稳定性,从而实现破乳。
7. 增溶与脱附作用
破乳剂能够溶解吸附在油水界面的天然乳化剂(如胶质、沥青质等),防止这些物质阻碍水滴或油滴的聚结。
8. 絮凝沉淀
破乳剂通过降低界面张力和界面膜强度,使乳化液滴失去稳定性后发生絮凝和沉淀,从而实现油水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