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螯合作用
阻垢剂中的螯合剂能够与水中的钙、镁等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的水溶性螯合物。这些螯合物阻止了金属离子与成垢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等)的接触,从而减少水垢的形成。例如,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和乙二胺四甲叉膦酸(EDTMP)等有机膦类阻垢剂具有良好的螯合能力。
2. 分散作用
阻垢剂可以将已经形成的微小垢粒分散在水中,防止它们聚集长大并沉积在蒸发器表面。这种分散作用通过阻垢剂分子吸附在垢粒表面,形成静电斥力或空间位阻,从而阻止垢粒的聚集。
3. 晶格畸变作用
当水中钙、镁离子的浓度较高,螯合剂和分散剂不足以完全阻止其析出时,阻垢剂可以干扰垢晶的正常生长。阻垢剂分子吸附在垢晶表面,使晶体生长发生畸变,形成松散的软垢,易于被水流冲刷带走。
4. 氧化还原作用
某些阻垢剂具有氧化或还原性,可以改变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影响结垢物质的化学稳定性,从而抑制其沉积。
5. 表面保护作用
阻垢剂在蒸发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垢质的形成和沉积。这层保护膜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腐蚀性和稳定性,能够长期有效地防止水垢附着。
6. 低剂量效应
阻垢剂在低浓度下就能发挥显著的阻垢效果,且随着浓度增加,阻垢率进一步提高。
通过以上机制,蒸发器阻垢剂能够显著减少蒸发器内部的结垢现象,提高传热效率,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维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