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氢能合作“首批样板”出炉:8个已投运、11个在建项目共绘绿色未来
首页 企业 产品 技术 资讯 图库 视频 需求 会议 活动 产业
中欧氢能合作“首批样板”出炉:8个已投运、11个在建项目共绘绿色未来
来源:中欧办公室
访问:208
简介: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由国家能源局指导、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办公室与中国欧盟商会联合评定的首批中欧能源合作典型案例正式发布。19个项目覆盖芬兰、英国、法国、德国等12国,其中氢能领域表现尤为亮眼:既有万吨级绿氢制取与掺烧示范,也有500 kW AEM电解槽、氢基航空燃料、AI驱动电催化CO₂转化等前沿探索,形成了“制—储—运—用”全链条合作矩阵,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欧方案”。
2025年8月21日,北京——当全球仍在为“后COP28”时代的减排路径寻找落点时,一份沉甸甸的名单让中欧能源合作再次站到聚光灯下。首批19个典型案例中,氢能独占6席,横跨已建成投运与正在实施两大板块,合作国别从北欧的芬兰到中欧的德国,再到南欧的西班牙,几乎纵贯欧洲大陆。它们不仅是技术示范,更是中欧在绿色产业规则、标准与价值链深度融合的“样板间”。

在“已建成投运”板块,上海燃料电池汽车氢源保障基地项目一期工程率先亮相。该项目以工业副产氢为基础,衔接上海城市群万辆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需求,年供氢能力超过8400吨,氢气纯度可达99.999%,并通过在线监测与区块链追溯系统,把“氢气从出厂到车轮”的碳足迹缩减了21%。与此同时,F型燃机万标方级绿氢掺烧及“氢就绪”调峰电站示范工程在宁夏落地,首次实现30%体积比绿氢掺烧,机组可在15分钟内完成冷态启动,为西北新能源高比例外送提供了灵活性支撑。

“正在实施”名单则更具未来感。中德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碳足迹和可持续性评估方法与系统共建项目,由德国TÜV莱茵与同济大学联合牵头,目标是在2026年前建立一套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碳排因子数据库,让中欧两地生产的燃料电池汽车“同标同轨”,为潜在的双边关税互认奠定基础。中国—西班牙500 kW AEM电解槽联合研发项目,则把阴离子交换膜这一下一代电解水技术推向商业化临界点:相比传统碱性电解槽,它能在动态负载下维持80%以上效率,可与光伏直接耦合,降低10%绿氢平准化成本。

氢基燃料与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成为另一大看点。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加氢项目由中石化与法国道达尔能源共同推进,采用生物油脂加氢脱氧—异构化技术路线,首期年产3万吨SAF,可为北京大兴至法兰克福航线提供1.4万次碳中和航班燃料。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多元转化研发平台,则把AI用于催化剂高通量筛选与反应路径优化,已在实验室条件下将电催化CO₂制甲醇的单程收率提升至62%,预计2027年建成千吨级示范装置,助力“绿电—绿氢—绿醇”全链条商业化。

从制度层面看,这批案例的最大价值在于“双向开放、标准互认”。所有项目均要求中欧双方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同持股或共同主导研发,并设立“联合数据空间”,保证原始数据对双方监管机构可追溯、可审计。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输出装备,更要输出规则。氢能作为全球性产业,只有统一计量、碳排因子和安全认证体系,才能让绿氢像今天的原油一样在全球自由流通。”

从长三角的氢源基地到宁夏的掺烧电站,再到实验室里的AEM电解槽和AI催化剂,首批中欧能源合作典型案例用19个鲜活项目诠释了“1+1>2”的绿色合力。它们证明:当中国规模化优势遇见欧洲高端研发与标准制定经验,氢能不仅能成为碳中和时代的“新石油”,更能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纽带。随着2026—2030年这批项目陆续进入商业化运营,世界将看到一个以绿氢为轴心、跨越大洲的零碳产业网络加速成型。
0
0
0
0
0
         
标签:氢能,氢能源,氢能项目
北京徕达泰科科技有限公司宣传
北京依维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宣传
相关资讯
评论(0条)
200/200
郑州天一萃取科技有限公司宣传
发布
资讯

顶部
中冶有色网-互联网服务平台-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25 China-m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1044340号-3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2293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2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