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近日发布公告,对部分自媒体传播的行业"反内卷"不实信息进行澄清。公告指出,相关报道与实际情况存在严重出入,协会将持续以法治化、市场化原则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这一声明发布之际,光伏产业链上游硅材料市场正呈现供需逐步平衡的态势。
在硅料生产环节,金属硅作为基础原材料,近期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国内主要硅料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还原炉效率,使得单位能耗持续下降。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多晶硅生产基地运行负荷维持在合理水平,新投产能的释放节奏得到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硅芯、电极等关键部件质量要求严格,相关特种材料供应充足。
单晶硅片领域,主流厂商坚持技术升级路线。大尺寸硅片占比稳步提升,N型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硅片切割环节的金刚线母线直径进一步细化至40微米以下,显著降低硅料损耗。硅片表面制绒工艺持续改进,单晶PERC电池转换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硅片企业普遍采用更高效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降低人力成本占比。
在组件制造端,双面发电组件成为市场主流产品。面板玻璃厚度优化至2.0毫米,边框铝合金型材强度提升。接线盒采用高导电铜材,确保大电流通过时的稳定性。背板材料选择更注重耐候性和绝缘性能,多种复合型背板材料在户外实证中表现良好。组件厂商通过优化封装工艺,进一步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光伏支架系统持续向高强度、轻量化方向发展。镀锌钢制支架在大型地面电站仍占主导地位,铝合金支架在分布式项目中的应用比例提升。支架连接部件普遍采用不锈钢材质,增强抗腐蚀能力。跟踪支架的驱动系统改进传动结构,减少金属部件磨损,提升运行可靠性。
逆变器作为光伏系统的核心设备,内部铜排、散热器等金属部件的设计不断优化。部分企业采用铜铝复合散热方案,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降低成本。外壳防护等级普遍达到IP65标准,铝合金箱体结构兼顾散热与防护需求。大功率机型普遍采用智能风冷系统,减少金属散热器体积。
光伏电站建设中的电缆选型更加规范。直流侧普遍使用光伏专用电缆,导体采用镀锡铜芯增强抗氧化性能。交流侧电缆根据输送容量合理选择铜芯截面,部分项目开始试点应用铝合金电缆。电缆桥架多采用热浸镀锌钢板,支架间距设置更为科学。
运维环节对金属部件的检测技术持续升级。红外热成像仪可快速定位连接器、接线盒等部位的异常发热点。无人机巡检系统配备高精度摄像头,能够识别支架螺栓松动等细微缺陷。接地系统检测采用新型测量设备,确保金属接地体的电气性能符合标准。
从产业链整体看,光伏制造各环节的金属材料应用更加精细化。硅料企业注重还原炉等核心设备的能效提升,硅片厂商优化切割工艺减少贵金属消耗,组件制造商改进边框和支架的金属用料方案。这些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市场秩序逐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