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发布了《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等3项公路工程建设标准的通告。这一指南的发布,标志着天津市在推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指南中特别提到,服务区宜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系统和“光储直柔”系统,旨在通过集成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和柔性用电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排放。
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技术集成与系统优化
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系统是一种将光伏发电、储能技术和充电设施有机结合的创新解决方案。该系统不仅能够利用太阳能发电,还能通过储能设备存储多余电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这种集成化设计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减少了对传统电网的依赖,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服务区应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容量和负荷情况,合理配置储能装置。这不仅能满足系统的稳定运行需求,还能在必要时提供能源备用,提高电力品质和可靠性。储能设备的布置应遵循安全、可靠、适用的原则,确保设备便于安装、操作、检修和搬运,并预留未来扩充空间。这些细节要求不仅保障了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还为未来的技术升级和扩展提供了灵活性。
光储直柔系统:柔性用电与直流配电的融合
“光储直柔”系统则进一步集成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和柔性用电技术。这种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能源的高效转换和传输,还能通过柔性用电技术优化能源分配,提高系统的整体能效。柔性用电技术可以根据实时的能源需求和供应情况,动态调整用电负荷,从而实现能源的最优利用。
指南中还特别指出,根据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环境条件和储能设备的性能要求,应合理确定储能设备的布置形式。在户外布置时,应考虑设备的防护措施,确保设备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能正常运行。对于户内布置的储能设施,应制定防范措施,防止凝露引起事故。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要求,不仅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还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未来展望:推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发布的《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不仅为服务区的绿色低碳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还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推广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和“光储直柔”系统,服务区将能够更高效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推动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
这一指南的发布,标志着天津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对绿色低碳技术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用。未来,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实施,天津市将逐步构建起更加绿色、智能、高效的交通能源系统,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重要力量。通过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服务区不仅将成为绿色能源的生产者和存储者,还将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推动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