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稀土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震荡。自4月3日我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新政以来,中重稀土主力品种氧化铽的价格犹如脱缰野马,仅两周时间,国内外报价涨幅均突破9.5%,成为本轮行情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头羊”。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国内氧化铽现货价格已攀升至725万至730万元/吨的高位区间,较管制措施实施前暴涨9.6%。国际市场同样反应强烈,氧化铽离岸价一举突破994美元/千克大关,涨幅高达9.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镝系产品价格却逆势下跌,氧化镝报价下挫3.2%,凸显出稀土品种间需求的显著分化。
“这种结构性行情背后,是产业端替代效应的加速显现。”上海有色金属研究院专家深入剖析指出,磁材企业在钬铁合金技术取得突破后,已成功实现30%的镝元素替代,直接冲击了镝系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反,在航空航天、精密电子等高端领域难以替代的铽元素,则因刚性需求支撑,价格持续走强。
政策层面的组合拳正在重塑稀土产业格局。《稀土管理条例》的落地实施,构建起了全产业链的监管体系,从资源开采到产品追溯形成了闭环管理。北方稀土等头部企业最新财报显示,一季度镨钕产品量价齐升,带动净利润同比增幅超出市场预期。值得注意的是,缅甸矿进口量同比骤降42%,美国芒廷帕斯矿到港量减少28%,双重压力下,国内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利用率已攀升至92%的警戒线。
需求端则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电机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同比增长37%,工业机器人关节电机耗用量激增65%。更引人关注的是,低空经济领域对高性能磁材的需求量实现了从0到200吨级的跨越式突破。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产业资本已悄然展开战略布局。五矿稀土宣布启动缅甸稀土精矿储备计划,厦门钨业则与高校携手共建稀土替代材料实验室。在这场由政策引导、技术驱动的产业变局中,中国稀土产业正逐步从“量的优势”转向“质的壁垒”构建,迈向新的发展阶段。